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黑龙江 > 鸡西 > 虎林人物

张华


[公元1958年-1982年,大学生英雄]

张华

张华,1958年10月10日出生在龙江虎林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张文良、母亲潘英花都是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文良在饶河县武装部任政工科长。他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而且有办法。有一年夏天,他看见5岁的张华把碗里的饭粒偷偷拨在地上,生气地皱起了眉头。他让张华放下饭碗,端起脸盆到院子里端水浇菜。时值正午,一轮红日火辣辣地灼烤着大地,张华不停地端,不停地浇,不一会儿,大汗淋漓了。母亲潘英花很心疼孩子,便叫住张华问:

“小华,给菜苗浇水累不累呀?”

“……累!”

“那你把农民伯伯生产的粮食拨在地上,农民伯伯看见了,心疼不心疼?”

小张华知道自己错了,便丢了盆子,一下子扑在母亲怀里,“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张文良在旁边说:“知道错了不能光哭!你想一想,应该怎么办?”

小张华噙着眼泪,蹲在地上,把自己刚才拨在地上的米饭一颗颗拾在碗里,用水淘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铸造美好心灵的摇篮。

清明节,老师组织同学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张华一早就随队伍出发了。

烈士陵园座落在县城北郊。清明时节,北国边陲,草木泛青,树木挂绿。大家精心为烈士扎结的花圈,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烈士墓前。张华和同学们列队在烈士碑前,听老师讲烈士英雄事迹的故事。这块墓碑,是为饶河县的侯县长立的。侯县长是饶河一带抗日联军支队的负责人。他作战英勇,屡建战功。1948年的一天,他在饶河一座小楼上开会,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敌人的围攻,侯县长英勇抗击,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张华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脑海里浮现出侯县长英勇杀敌的崇高形象,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肃穆、敬仰的气氛中。他摸了摸口袋,只有母亲给他的几块水果糖,他全部掏出来,恭恭敬敬地摆在烈士碑前,敬了一个礼。

11岁那年,初春的一天,张华和一个小伙伴在乌苏里江边玩。这时正是江冰开始解冻的时刻,小山似的冰块顺江而下。那个小伙伴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跳在了连着岸边的冰上面。突然“咔嚓”一声,从上游漂下来的一座冰山把他脚下的冰撞离了岸。小伙伴身子歪来歪去,眼看就要被移动的冰块带入江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华猛地跃上前去,一把把他从离了岸的冰块上拉了下来,两人一齐掉进刺骨的冰水中。他俩爬上岸后,跑回各自家里。张华进了家门,什么也顾不得说,脱了衣服就钻进热被窝里。直到那位小伙伴的母亲上门致谢,张华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是为救小伙伴而落水的。

有一年春节前夕,潘英花偶然发现张华变成了个“小财迷”,到处拣牙膏皮、废铜烂铁、破鞋布絮,便训了他几句:“从小就没出息,不好好学习,你去拣一辈子破烂。”

后来母亲才知道,张华把捡破烂卖的钱全部买了画送给军烈属了。

高中毕业后,张华上山下乡,来到饶河“五七大学”农场,被选为知青负责人。

这年深秋的一天,荒原上突然起火。一人高枯草的荒原上,凌空腾起的火苗,借着强劲的西北风,一直向大森林刮去。张华带着伙伴们,飞快地越过火头,开始打防火道,阻止火势的蔓延。每个人都汗流浃背,用镰刀割、用手拔。风越刮越猛,火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就要朝森林里烧去了。张华情急生智,果断地向枯草滚去。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大家一齐学着他的样儿在草丛中滚起来。几十个伙伴,就是几十台小型压路机,顺着张华开创的道路,一齐朝荆棘中滚去。他们压出了的一条防火道。当凶猛的火苗儿0到新滚成的防火道的时候,一下子失去威力了,由强到弱,由弱变成一道青烟,被遏止住了。年底,张华被评为“劳动模范”。

1977年初,张华光荣入伍,来到沈阳空军某部,实现了他“长大要当解放军”的夙愿。部队分配他当保伞员。要当好保伞员,先要学会跳伞。第一次从飞机上往下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啊,身在万丈高空往下跳是需要不小的勇气的。按照惯例,这时候必须由老伞兵助一把力——在新伞兵的0上踹一脚,帮助新伞兵离开机舱。

张华一时热血沸腾,勇敢地站出来,要求第一个跳伞——他觉得,如果让老兵踹一脚才跳下,那是不光彩的。他认为:一个青年要保卫祖国的安全,就不能怕危险,要有一种勇气,一种决心,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勇气、决心和精神,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和长期的锻炼。他走到机舱口毅然地跳了下去!对于这第一次跳伞,他曾对人说:离开飞机之后的一瞬间,感到自己正向祖国母亲的怀里扑,扑得那么快,像出弦的箭一样。当他吊在一朵花似的降落伞下面,徐徐下降的时候,他体会到了幸福,也感到了当一个保伞员的神圣职责。

当保伞员,有一些富裕时间,张华除了精心学习业务之外,开始利用业务时间为自己补习文化课,准备报考军校。部队条件不错,有一台电视机,每天有外语、数理化讲座。一有空闲,张华就坐在电视机旁学习。班长见张华入伍快半年了,整天把心思用到“看电视”上,便批评他:“你当兵的任务就是干好本职工作,争取早日入党,怎么还想考大学?”

张华顶了班长一句:“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革命,有什么错?”

党支部派支委兼小组长孙志文找张华谈话。张华说:“入党并不是我的目的。在电影、小说中,党员都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永不叛党,为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人,我应该具备了这一切,才能迈入党组织!”

张华为自己订了一条“入党准绳”:“入党就要真正具备党员的条件,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决不做一个凑凑合合的党员,决不给党的脸上抹黑!”

张华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979年8月25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初秋,张华告别了战友,来到古城西安,进入第四军医大学学习。

考入大学继续深造,是张华几年来追求的目标。如今,目标达到了。成功的喜悦,接踵而来的赞扬和祝贺,使张华高兴、自豪,但他不陶醉。张华知道,上大学是长征途中的加油站,是革命路上的新起点,绝不能自满。因此,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张华就认真地思考着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的生活道路将怎样进行?什么是80年代大学生应有的风貌和理想?”

就在他走进大学不久,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了。沿着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路线,党中央着手给刘少奇平反,清理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历史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但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错误思潮。

校外的逆风也吹进了校园。在气氛严肃的课堂上,张华和同学们一样,神情专注地听讲。当老师讲到“青年人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要热爱领导我们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时,台下少数学员竟然发出了嘲笑声……

看到这些现象,张华很着急。但是,他也没有主意。这时,学校党委在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连续抓了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政治经济形势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学校领导同志亲自作报告;干部和政治教员深入基层做学员思想工作;老专家联系新旧社会的对比,进行人生观、事业观和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出国归来的教授谈观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还特别抓住受自由化思潮影响,妄图出逃的反面典型,在学员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和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张华收获很大。他从中得出结论: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只有不断充实理论根基,才能分辨“左”的、右的思潮,保持清醒的头脑。

同学小韩在部队时曾积极要求入党,进入大学后对政治上的进步淡漠起来。张华对小韩说:“人不能没有信仰,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不相信共产主义相信什么?”北京外语学院学生冯大兴走上犯罪道路的消息在报上披露后,张华再次找小韩谈心说:“对资本主义信仰的人,那他一定会背叛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成为废品而被淘汰!”1980年暑假,张华又专门从龙江家乡写信给家在上海郊区的小韩,继续鼓励他扬起理想的风帆。小韩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张华的谈话和来信,使人感动,又促人猛省。我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写了我上大学后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张华身在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在有些人的眼里,雷锋和大学生的现象,是很难连在一起的,甚至有人对雷锋精神抡起刀斧,说三道四。张华丝毫不为那些非议所动,对雷锋一如既往地崇敬和仿效。他真诚地对同学们说:“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像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从心灵上、道德上都做个大学生。”“我们大学生也要学雷锋,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上延续!”

同学们和张华相处,常常像傍着一团火,感到热乎乎的。同学病了,他买来奶粉和蜂蜜冲好送到床前;战友的妈妈来探望,他送去自己的照相机,叫战友陪妈妈好好看看西安古迹,留影纪念;同学的父亲病故,他多方慰藉,用自己的钱为同学买回家的车票和罐头、糕点……

1981年隆冬的一个下雪天。课堂上,张华忽然隐隐地听见坐在前排的同学杜振波发出了轻轻的跺脚声。下课后,张华朝小杜的脚上一看,不禁一惊:“呵!小杜,下雪天,你怎么还穿着单胶鞋?”

“没事儿!”小杜原地跳了跳,轻声说:“我的棉鞋湿了。”

回到宿舍,张华弯腰脱下自己的毛皮鞋,要给小杜穿。

小杜忙拦住,说:“不行,你不一样也冷吗?”

“我是黑龙江来的,不怕冷!”张华说着,硬是把毛皮鞋塞给了小杜。

类似这种事情,张华究竟做过多少,没有人能够说清。对人民,对群众,张华也是扶危解难,倾注一片深情。1980年暑假期间,他乘火车回东北家乡。车上有一位孕妇原准备回南方生孩子,没想到在旅途中早产,只好换车返回工作单位。产妇身体虚弱,举目无亲,急得落泪。张华看到了,主动热情照顾。当产妇下车时,张华虽然还未到站,但为了照顾产妇,毅然下车,把母婴送到自己姨妈家,见姨妈为产妇端上香甜的荷包蛋,姨夫骑自行车去通知产妇的丈夫,才放心地离开。

1981年暑假,张华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回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父母身边。8月初,突然天降暴雨,酿成灾害,洪水淹没了大片住宅区,水深达两米多。一些土坯房子,经水一泡,纷纷倒塌。张华奋不顾身,跳进水中,先后帮助4户工人家属脱离险境,还帮助他们打捞被洪水冲走的衣箱、立柜……可当时,张华自己的家也在一片汪洋中,家中的东西全部浸泡在一米多深的洪水里。一位老大娘激动地说:“小华,你真是活雷锋啊!”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雷锋呵!我的战友,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续,你的热血在我身上沸腾。”

张华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把雷锋和大学生的形象紧紧连在了一起。

从大学一年级起,张华就担负了许多社会工作。他何尝不知道时间对于一个求学青年的宝贵。但是,一种崇高的信念在鼓舞着他:“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所做所为,都应该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张华没有一句怨言,高高兴兴地自愿挑起了集体工作的重担,思谋着集体的利益。

1980年夏天,中队选举革命军人委员会成员。中队长宣布候选人名单之后,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拿起笔,把自己最信赖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计票结果,张华以最多的票数当选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

张华对大家对他的信任十分感动,他庄重地说:“我要以我的行动来回答大家对我的信任。”

革命军人委员会的工作,相当工厂的工会工作,事情杂,头绪多。举办一年一度的班际篮球、乒乓球赛,组织10天一期的学习板报,搞冬季长跑、夏季游泳、教唱歌曲、摄影书画展览,制作文明礼貌月的活动照片栏,每一个活动都凝聚着张华的心血和汗水。

1982年春节前夕,为了举办春节游艺活动,张华与团支部书记去西安钟楼地下文化宫参观回来后,组织大家加班加点,剪、裁、制作、张贴……很快一个有猜谜、套圈、打靶、钓鱼、滚球、击鼓、回答问题等十几个项目的游艺活动布置起来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全队队员开心地笑,开心地玩。大家发出由衷的赞语:“这是我们几年来度过的最愉快的一个春节!”

7月10日晚上10点,109号房间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正要上床睡觉的李新生,见张华轻脚轻手地来到床边。

“小李,咱们商量一下《学员生活》暑期专刊的事。”

两人来到宿舍楼外。

《学员生活》是中队革命军人委员会主办的反映学员学习、生活和表扬好人好事的一张油印小刊。他俩从专刊的主题、内容,一直谈到插图、版面。

“刊登一封写给家长的汇报信。”

“每个人的考试成绩签在上面。”

这天晚上,他们一直谈到11点多钟。

1982年7月11日,是个星期天。上午9点多,张华手里提着装有照相机和给弟妹新买的尼龙衫、衬衫等物的挎包,来到西安康复路北口西侧,请在这里设摊的裁缝帮他修改一件衬衣。突然,从马路东侧传来一阵焦灼而急促的喊声:

“救人啊!掏粪的老汉掉进粪池了!”

原来,灞桥区新筑公社69岁的社员魏志德,在疏通粪道时,被沼气熏昏,跌入粪水中。

张华听到呼救声,立刻扔下手中的挎包,像离弦的箭,越过十几米宽的马路,跑到粪池边。这是一个半间房子大小密闭式地下粪池,两尺见方的出粪口露出地面。在气温已达三十六七度的伏天,一股臭气熏得人难以近前。只见张华飞快地脱掉军上衣、摘下军帽,跨上粪池口,沿着竹梯子,迎着令人窒息的臭气快速而坚定地下到3米多深的粪池。

池边的人们看着张华紧紧地握住梯档,倾过身去,伸出右臂,奋力从一米之外的粪水中,拽过昏迷的老人,俯身把他抱起,努力挺直腰杆,疾声大喊:

“人还活着,快放绳子!”

池边的人们急忙找绳子、扶梯子,准备救人。

没料到就在这紧要关头,粪池里浓烈呛人的沼气把张华也熏昏了。只听“扑通”一声,张华和老人一同跌进粪水中去了。

在刘玉庆、王少军、李正学、王伯义等许多群众的协助下,张华和老人被救上来。人们用清水冲洗张华脸上的粪污,但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人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张华抬上救护车,送进医院急救室。但是,人工呼吸、注射强心针、清除呼吸道异物、给氧、开胸直接 心脏均没能挽回张华年轻的生命。

张华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如春风化雨,很快传遍了古城西安。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不约而同来到烈士牺牲的地方,怀念这位新时代的军人大学生。第四军医大学党委作出决定,给张华同志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解放军总勤后部党委作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决定”;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全国 、中共西安市委等党政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先后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和号召。-发布命令,授予张华以“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同名人物:
张华 (232300) 西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 []
张华 南宋播州起义领袖 贵州省遵义 []
张华 达斡尔族 黑龙江 [当代]
张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当代]


  同年(公元195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