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西自治区 > 来宾 > 象州人物

郑小谷


[][公元1801年-1872年,清代著名教育家]

郑小谷(1801-1872年),也叫郑献甫,自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人,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学者,广西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素有“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

郑小谷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其远祖为东汉经学家郑玄,父亲为清代庠生;其外祖父张梦骥为清代进士。郑小谷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且工诗善对,聪颖过人。15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中进士当年即1835年留京任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因不满官场黑暗,为官只14个月就以双亲“年老乞养”为由,辞归故里。此后,郑小谷先生不复出仕,以读书著书教书度其一生,曾在广州、宜州、桂林、象州等地11家书院任主讲,著有经学、文学、诗歌等著作数百万字。有关他的传闻、轶事在象州县及来宾市和广东一带广为流传,至今不衰,他为后世、为家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小谷先生自幼酷爱读书,一生嗜书如命,终日手不释卷,须臾不离。他说“书之养我,犹水之养鱼;鱼不能须臾离水,吾不能一刻离书。”无论居家还是外出,只要拿起书,就忘了饥渴,不知早晚,且“更历寒暑不腻也”。郑小谷先生提倡博学强记,他说“书读一遍味同嚼蜡,读十遍苦中有甘,读百遍苦尽甘来。”这正符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郑小谷先生强调学无止境,他认为:“凡物阙斯补,补斯完,完斯止,学无所谓完也;凡物少斯补,补斯足,足斯止,学无所谓足也。故事皆可补,惟学无可补。”郑小谷先生一生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而且家中藏书颇丰,仅补学轩里的藏书就多达9000多册。

郑小谷先生注重游历。他在晚年写的《识字耕田夫别传》中称自己“不好作官人,也不好讲学,而好读书、好游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郑小谷先生生于1801年,逝于1872年,在其72岁生涯中,超过一半的时间——约40年是在外乡渡过的。足迹涉及桂、粤、湘、鄂、豫、冀、鲁、苏、浙、赣等省,在交通和旅游业开发远不如今天的清代,能有如此大范围游历活动的人,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十分罕见的。进京会试,一朝大比,本来是十分紧张十分激烈的拼搏,但他在四次赶考往返途中都根据名胜古迹之所在,选取不同的路线,尽可能多地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大量的游历活动为郑小谷先生提供了诗文创作的灵感和内容,使其诗文常常是“言皆有触发”。郑小谷现存的诗作近3000首,其中一大板块是纪游之作;而且在其的著作中,纪游诗文与其他各类诗文相比较,艺术性较高,生命力也较强,这除了得益于他“读万卷书”之外,还应该得益于他“行万里路”。

郑小谷先生才思敏捷,工诗善对。道光十二年(1832年),郑小谷先生第三次赴京应试,还是名落孙山,回到象州,他决心下科取胜,便不再外出授馆,只在家中专心读书,并题诗一首,悬于书房,以作自勉,表达其“文不惊人誓不休”的志向。其诗曰:

鹿鸣无份速归舟,劳碌江湖冷淡游。

魁解让人知此日,诗书困我到何秋?

名难成已羞难掩,文不惊人誓不休。

料想嫦娥终有约,三更灯火再添油。

咸丰八年(1858年),郑小谷先生到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主讲时,发现有人在学堂门口右侧贴出“谁人挑水江边卖?”的上联以试其才;郑小谷看罢即以“是我移花岭上栽!”的下联应对,贴在学堂门口左侧。次日早上,学堂门口右侧又贴出“竹笋如枪,谁人敢来枪上立?”的上联再次挑战,郑小谷先生不假思索又对以“草茅似剑,黄蜂偏向剑中窠!”的下联应战。这样,学堂门口便出现了“双对”奇观,往来观者络绎不绝,很多人围在门口议论纷纷,拍手叫绝。

郑小谷先生一生主要有三大历史贡献。

一是设馆教书,培养人才。郑小谷先生做官仅14个月,辞官归里后,潜心教学,先后在广西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广东顺德凤山书院、广州粤华书院,象州象台书院、柳州柳江书院以及桂林孝廉书院等11个书院任主讲,门生遍岭南,被誉为“两粤宗师”。不少学生后来考中了进士,有的官至按察使。

二是著书立说,流芳后世。郑小谷先生著作宏富,著有《四书翼注论文》12卷、《愚一录》12卷、《补学轩文集》6卷、《续刻补学轩文集》6卷、《补学轩文集外编》4卷,诗集《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鸥闲集》、《幽女集》等24卷,纂修《象州志》等等,堪称“著作等身,文与人齐”。他的诗作“数量和艺术质量,在岭南壮族古典诗人中,他是卓然独立的大家;即使置于19世纪中期的整个中国诗坛,也是一颗光华灼灼的大星。”

三是查勘土地,核定田亩。同治七八年间(1868-1869年),郑小谷先生年届七十,归里赋闲,不断听到邻人乡亲反映多年战乱之后,田亩易主频繁,田额与派粮不符,官府征粮多无凭据,常凭印象征收,结果让奸滑之人钻了空子,造成舞弊和0,使奸滑者得利,老实人吃亏,导致纠纷和诉讼频发,且“历年为害多矣”。值此之际,郑小谷不顾年事已高,立即敦促时任象州州牧李世椿进行全州范围的田赋清理,并身体力行,带领族人协助李世椿历时三个月完成“以粮系田,以田系村、系里”的田赋清理工作。此后,象州农民无失契之田,官府无空头数据;农民定限以完粮,官府无差催之苦;收“飞洒之弊尽除,伪混之讼亦休”之效,上下皆大欢喜,时称“一条鞭法”。

同治十一年(1872年)仲春,年逾古稀的郑小谷先生应桂林巡抚刘荫渠之邀,赴桂林主讲孝廉书院。当年病逝于孝廉书院,其子郑潠及当地官绅文人学子100余人扶柩,从桂林至象州,一站接着一站,百里扶归,葬于水站村背,立碑纪念。后来,朝庭诰封郑小谷为“中宪大夫”;象州百姓将郑小谷先生的牌位供祀于象州孔庙“乡贤祠”里,以激励后人发奋读书,大展宏图。


  郑小谷相关

  同年(公元18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72年)去世的名人:
杜文秀 (18231872) 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云南省保山隆阳区

下一名人:饶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