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 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世称仓颉、苍颉。生卒年不详。南乐县人。黄帝史官,汉字创始人,以造字传闻后世,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境内西北部梁村乡西北的吴村(原为吴楼村,古称史官村,因系仓颉故里得名)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详细] |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东突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张公谨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谨归国,後为尉迟敬德等人荐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详细] |
张文瓘 (606年~678年) 字稚圭,唐代魏州昌乐(今南乐县)人。生于隋大业二年,卒于唐仪凤三年。幼年丧父,及长,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多智谋政德。 唐贞观年间,张文瑾以明经得第,任并州参军,甚得并州长史李勣(徐茂功)的赏识。 李勣常说:稚圭是当代的管仲、乐毅,我不如他。李勣被召入京,张文瓘与属僚二人为他饯行。李勣分别赠给二臣僚佩刀和玉带,惟独不赠文瓘。有人问其缘故,李勣说:某遇事……[详细] |
宫天挺 字大用,元代开州(今南乐县)人。生卒年不详。率性耿直,能诗善文。一生著有《范张鸡黍》、《宋仁宗御览托公书》、《宋上皇御赏凤凰楼》、《使河南汲黯开仓》、《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栖会稽越王尝胆》6个剧本。现仅存《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两个剧本。 宫天挺所写的历史剧,寓有托古讽今的明显意图。他在《范张鸡黍》一剧中,一方面歌颂范式、张邵生死不渝的真诚友谊;一方面又对那些依仗权……[详细] |
张遂(683-727),法名一行、敬贤,号大慧、一行禅师。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名僧,著名天文、风水学家。唐高宗咸亨四年(683)生。曾祖张公谨。祖父张大素。父张懔(悱),任武功县令(国子司业)。武后长安三年(703),张遂21岁时,父母俱丧,随天台宗玉泉弘景禅师出家,从嵩山普寂大师门下剃度为僧,因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后于嵩山、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开元五年(717)……[详细] |
李义琛 唐代昌乐(今南乐县)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子侄多人仕。堂兄李义琰高居相位,弟李义琎官至司功参军。唐贞观初年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雍州长史、黎城都督、岐州刺史等职,以良吏著称于世。他曾三次出使吐蕃(今西藏),一次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在加强唐蕃的政治联系,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邻邦人民的交往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即首领……[详细] |
魏允贞 (1542年~1606年) 字懋忠,号见泉。明代南乐县人。一生刚直不阿,清操绝俗,为民请命,直言敢谏,被海瑞誉为直言第一。 万历五年(1577年),魏允贞举进士,授荆州府推官。荆州是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故乡。张居正虽为一时名相,但其子侄家奴却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在此居官者多畏张家之威势而奉迎,魏允贞则照章行事,廉洁奉公。 万历十年(1582年),魏允贞以政绩卓绝升任监察御史。……[详细] |
魏广微 (1576年~1627年) 字显伯,号道冲,字奢安。允贞次子,直隶南乐县人。自幼资质聪慧,学业日进,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后入内阁,参与朝政。 魏广微为人阴险狡诈,无气节。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专权,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大兴刑狱。魏广微托人求见,并以同乡(魏忠贤为河北肃宁人,南乐与肃宁明时同属直隶所辖)、同姓相攀附,称魏忠贤……[详细] |
李义琰(?-688年),唐魏州昌乐(今南乐县)人,鳞德中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员外郎,上元中累迁门下三品,反对武则天干政。虽位及宰相,不营私第,致仕归农。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 李绩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绩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 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 累迁中书侍郎。 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详细] |
铁瑛(1916.11~2009.2),原名任鸿让,南乐县西百尺村人。曾求学于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1934年考取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1937年10月,任鸿让参加六十九军一八一师学兵队,任班长、文化教员。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军部特务团工兵营任连指导员、营指导员。1939年4月,任鸿让从石友三部撤出,遂化名铁瑛,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10月抗大毕业,调山东纵队二旅五团,……[详细] |
王勇波,原名涌波,1916年6月2日出生在河南省南乐县千口乡前林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县中学读书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找到校长要求改名为勇波。校长问他为啥改?他红着脸说:“涌字去掉0水,加上力就是勇,俺要勇敢地斩浪劈波,抗击日寇,收复失地,保卫咱的祖国!”“好哇!有志气,有抱负,好一个勇敢地斩浪劈波的王勇波,就看你今后怎么做了!”校长高兴地赞同。中学毕业后,17岁的王勇波考入设在大名县的河北省立第七……[详细] |
张西三(1906年~1976年) 名汉杰,以字行世。南乐县西梁村人。1924年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即大名七师)。1926年,张西三因祖父患重病,家业无人操持,-辍学返乡。一面操持家业,一面兴办教育。先后担任村学董、学区区联学董(管辖11个村的小学),号召群众送子女入学。校舍不足,他带人将庙中神像拆除,庙堂改为课堂。张西三创办醒南第五女校,任校长;又创民众夜校,帮助成年人学习。1930年……[详细] |
郭宝珊(1904年~1971年) 原名郭宝,南乐县元村镇操守村人。1909年冬天以后的两年中,郭宝珊一家陆续逃荒到陕西洛川谢家峁村(今属黄龙县三岔乡)。1928年8月,郭宝珊父亲郭大成与宝珊的弟弟郭二宝在驮粮食途中遭段茂功部下抢劫,奋起自卫,将一士兵当场打死,夺枪逃脱。段部连长韩凤子发誓捉拿郭宝珊一家抵命。郭宝珊一家被逼外逃躲藏。郭宝珊便与山大王陈老石(山中较开明的土匪)拉拢结交,图谋报仇。陈老……[详细] |
刘大风(1906年~1986年) 原名刘介风,又名安明。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6岁进私塾,14岁入官庄私立高小读书。1923年考入大名七师。求学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时为濮阳八才子之一。受校长谢台臣等影响,逐步对《语丝》、《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及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发生兴趣。后与同学共同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刘大风参加领导大名七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