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壎 (公元1861年——1930年)字伯音,号棣斋,又号涤紊,石城古樟桅杆下人。他是赣南现代史上较早成名的学者,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创办人之一。黄大壎 出生贫寒,三岁丧父,依靠母亲为人缝洗度日。因为家境艰难,无法维持生计,年方六岁,便为人放牧。后来乡人同族观其诚实聪敏,便资助他入学。入学后,大壎 珍惜机会,勤奋好学,深得塾师喜爱。数年内即博览群书,初通经史百家之学。至20余岁,求学于江西学使陈……[详细] |
张涤痴(1885—1930),又名张渺,威远县永民乡人。14岁时,父亲病逝,张涤痴一面在私塾刻苦读书,一面协助母亲挑起家庭重担。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县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考入四川公立政法专门学堂。辛亥革命胜利后,又考入了四川陆军测绘学校。毕业后,任四川暂编陆军第八师测绘班班长,负责川南地区测绘工作。1921年10月,张涤痴结识了恽代英,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开始追求革命。19……[详细] |
朱用光,原名朱炳然,号剑觉。泗溪镇皂溪村人。1908年2月5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朱德辉帮人染布,同时租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严秋英,忠厚贤惠,勤俭持家,节衣缩食,设法供用光读书,鼓励他努力上进。朱用光7岁进私塾。学习认真勤奋,凡是老师规定要背的诗文,他都背得滚瓜烂熟。10岁的时候,转到上高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他对学校的不良风气深恶痛绝,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并且常以……[详细] |
管鹏(1881~1930),谱名应鹏,字鲲南,号乐完,寿县人。幼读诗书,23 岁补县学生。时革新议起,学堂勃兴,管鹏读报章杂志,汲取新思想,厌科举。广交亢爽青年,倡言反清,乡里皆谓之“狂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其弟管署东和张孟介奉东京同盟会总部之命,从日本回国,策动江淮一带革命运动。管鹏与之在寿州创设“信义会”,其入会誓词皆与同盟会同。信义会会员始于淮淝,渐及汝颍,入会者日众。光绪三十四……[详细] |
李植华(1906-1930)字立聊。归义镇金鸡村人。1925年他考入广州农讲所第五期乙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后又跨党加入国民党。毕业后,中共两广区委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派他和林培斌等六人,到梧州开展农运工作。1926年春,他回岑溪与县内进步人士在县城的阅报楼组织成立“岑溪县农-动宣讲所” 。1926年8月,广西农-动东路办事处成立,省农民部委他任驻苍梧县特派员。10月,改任岑溪县特派员,经……[详细] |
杨开明(1905-1930) 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革命烈士。湖南省长沙县人,1905年生于长沙县白石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6年上隐储高小读书,1924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受毛泽东、杨开慧的影响,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秋,到广州农-动讲习所任干事,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奉命回湖南开展农-动。长沙马日事变后,被派往安源组织工人纠察队,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毛泽东回……[详细] |
林宏梓,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港坡村人,中共陵水县委第三任书记。1904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在乡村私塾读书,后到陵水县城高级学堂就读。在此期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从高级学堂毕业后,回乡担任私塾老师,积极参加农-动,成为港坡村的农运骨干分子,1926年3月,经黄振士介绍,林宏梓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林宏梓和陈敦朝等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受组织派遣,到仲……[详细] |
王佐,又名王云辉。1898年出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下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生计所迫,学了3年裁缝。1922年,王佐参加了朱孔阳的绿林武装,同年夏天,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营长,独树“劫富济贫”的旗号,并与朱孔阳分道扬镳。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湘赣边界的工农运动也蓬勃兴起,王佐接受遂川县农民协会的倡议,将绿林队伍改编为农民自卫军。从此以后,王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详细] |
张子清(1902-1930),名涛,别号寿山。桃江县板溪乡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12年张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1920年任岳阳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1924年,张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与郭亮等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结成挚友。1925年后加入中国0,次年入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毕业后投身北伐。1927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详细] |
沈湘云,1909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南县华阁乡联华村。因家境贫寒,小时父母即为她许了婚。1920年,她在德胜港小学毕业后,即在家参加劳动。几年艰苦的劳动,沉重的负担不但没压倒她,反而加强了她渴求新知识的美好愿望。大约在1924年的一天,她瞒着父母,只身来到县城,找到了在县城当小学教师的未婚夫李醉仙,要求帮助她继续求学。李醉仙也是一位进步的贫苦青年,对她这一举动极为赞赏,便送她回家,一起向她父母说情,……[详细] |
冯菊芬,又名冯爱萍,女,1909年出生于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个富裕家庭。8岁起在家读私塾,稍大时入白塔小学(曾名石峰市小学)上学。1927年春,与表兄张鉴堂结婚。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丈夫张鉴堂一道从事革命活动。中共白塔埠支部在石峰市小学建立后,冯菊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土豪劣绅和封建压迫的斗争。她组织妇女会,利用白塔埠逢集日,宣传反对封建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剪发、放……[详细] |
张蔚森(1906~1930)乳名群才,曾用名生才、雨生,化名陈生才、陈才。陕西长安三桥车张村(今属西安市未央区)人。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时值魏野畴、吕佑乾等先后在三中执教,张受他们的影响,逐渐懂得一些革命道理。1925年5月初,军阀吴新田部士兵开枪打伤西安省立一中学生,激起全市学生及市民公愤。在中共组织领导下,西安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驱吴运动,张蔚森积极参加,还回村演讲惨案-,号……[详细] |
胡绍祖,字君绳,泗溪镇胡家人。1908年1月15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入学前,他就能背诵一些诗文;入学不久,就能写出简洁的文章。九岁时,他在村塾读书,写过一篇《说农人》的文章,层次清晰,字句确切,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情景,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他常与穷人家的孩子来往,看不惯阔少爷的横行霸道,便将村中贫穷人家的孩子联合起来,惩治这些恶少。1919年秋,胡绍祖入上高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详细] |
吴幼军,原名邵衡,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新铺乡一贫苦农民家庭。兄妹七人,吴幼军排行第六。父亲吴拔群是个忠厚淳朴的农民,以租种田地、辛勤劳作来养育着膝下这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吴幼军幼时只读了几年私塾,迫于生计,辍学后在家从事砍柴、割草、放牛等劳动。他的堂叔吴椒凡在农闲时常借些《水浒传》、《说岳全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给他看,教他阅读和思考的方法,使他既学到不少知识,又提高了文化水平……[详细] |
丁祖荫(1871~1930)原名祖德,字芝孙,号初我。常熟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庠生。后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二十三年与曾朴、徐念慈、殷次伊、张鸿等在城东学爱精庐创设中西学社。翌年创办蒙养学堂,首开邑内办学之新风。与曾朴共主校务,后独任堂长。又与曾朴、徐念慈在曾园创办第一民立两等小学,后学校迁至壶隐园,由其独资改名丁氏小学。二十九年创办《女子世界》月刊兼主编,伸张女权。三十年发起组织常昭学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