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人物

商节


[][公元1360年-1440年]

商节(约1360—1440),字彦和,义乌殿口商村人。太医院冠带医士。永乐时,因医技精良,明成祖特赐黑驴,加银牌络首,得乘出入禁内。升太医院判、承德郎,掌太医院事。

  商节的父亲名叫伯永,明洪武年间任职义乌县学医学训导,擅长号脉处方。商节得到父亲传授,家学渊博。在父亲指点下读了《黄帝内经》,扁鹊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王叔和的《脉经》,葛洪的《金匮药方》、《肘后救卒方》,陶弘景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许多中医药书籍。弱冠以后,随侍父亲出诊。

  商节给人治病重视临床实践。并把自《黄帝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融会贯通,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

  当时义乌城里有个财主家的独子,得了水肿病(俗称鼓胀病),多方延医治疗,药石无效。财主派人抬轿请来商节。商节到了病人的卧榻之前,把手号脉,看他面部呼吸迫促,腹部水肿气鼓,问及大小便,说是下腹急胀,而拉下却很稀少。商节诊断他的病情为脾肾两虚,气积淤滞,停聚不行,导致泛滥横溢而成水肿。因脾虚而饮食难下,因肾虚而水行不畅。

  商节写了处方后,财主亲自撮药、煎药,并喂儿子服下。谁知仅过一个时辰药力见效。只听病人腹中有“咕嘲”之声,急着要解小便,且小便色黄量多,顿时腹中似去掉一个包袱般的轻松。商节因此誉满义乌城乡,许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都纷纷上门求医,经商节治疗后而痊愈者不知其数。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经知县孔克源举荐,商节选为太医院冠带医士。专为后官纪、嫔和宫女治疗妇科疾病。“流白带”是最常见的妇女病,妃、嫔之中,可谓“十有九带”。商节每次给妃、嫔治疗都辨其颜色、臭味和清浊程度,确诊出引起带下过多的原因。有一宫女,口渴心烦,小便赤涩而有刺痛感,从脉象看心肾虚弱,是因湿邪外侵,气郁而生热,商节诊断后确定这是黄带热症。于是开出一处方:“冬瓜籽三钱,白果十枚。清水煎服。”

  这个宫女只煎服两帖,病就好了。

  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有一个宠纪权氏,肌肤莹洁,体态娉婷,又善吹玉箫,甚得明成祖宠爱。可是她经常头晕,疲困倦怠。太医院里几名太医都给她治疗过,终不见好转。永乐帝常以此为忧,遂命商节给她诊治。商节见她脉缓而弱,观她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诊断为劳倦过度,损伤脾阳,以致脾胃消化功能失常,饮食的精华不能上输为血,反而下陷为带。这个权妃吃了商节开的三帖药后头就不晕了,精神大为好转。永乐帝心中大喜,特赐商节黑驴一匹,加银牌络首。他乘此黑驴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出入皇宫内院。

  永乐二十一年(1423)秋天,永乐帝自觉眼前有如轻烟薄雾,视物昏花并伴有头昏、耳鸣、心悸等症状,特颁诏命商节治疗。商节从号脉中诊断出病因是肝、肾两亏,精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输于目所引起。诊断后写了处方。永乐帝服了两帖后,头不昏了,眼不花了,心悸、耳鸣等症状也随之消失。永乐帝十分高兴,擢升商节为太医院判,执掌院事,进阶为承德郎,御笔亲题“医圣再世”四字,命人制成银牌匾额赐赠(此匾悬挂于殿口商的商氏宗祠之内,

  惜毁于文革之中)。

  在金殿赐封时,商节向永乐帝当面奏道:“我主体恤民众,皇恩浩荡。洪武初年命各州县立养济院,收养孤寡之人。虽不受啼饥号寒之苦,但有病患无钱医治者仍苦不堪言。恳请皇上颁诏各州县医药局设法就理。”永乐帝闻奏,特令各县惠民药局对军民贫病者给以免费医药。

  商节任太医院判后,对后宫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认真归纳,并将治疗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有效验方叫御药房制成丸、散、膏、丹,如六神丸、雀尿丸、补肝散等,以备急用并相传后世。

  商节任太医院判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倍受尊祟。

  主要参考资料: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殿口商村村民的口述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同年(公元1360年)出生的名人: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 安徽省滁州凤阳


  同年(公元1440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龚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