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西省 > 萍乡市人物

钟涵


1963年,油画《延河边上》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和首都各大报刊发表后,引起了中国画坛的好评如潮,也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这幅油画画的是毛泽东延安时与一个老农并肩散步的背景,画的背景为四围山色和坦平原野,构思新颖,手法别致,气氛朴素和畅。此画被列为六十年代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油画作者是从萍乡走出去的钟涵。

钟涵,原名宋华沐,1929年8月出生在萍乡城郊五陂下。自幼喜好绘画且具天赋,乡村老屋的墙上曾有过他用木炭涂抹图画的稚气痕迹,上小学时他按课外书所示,自己用柴枝做了一个画架,摆在大路边画河对岸的山林。一次,县城的孔庙举行中学生美术展览,他冒雨进城参观,并送去自己的画稿给老师,其中一幅是临摹外国画家的作品,被张贴在显目的位置并标明“小朋友的画”,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公开展览,也是他毕生从事美术事业的起点。进入萍乡中学学习6年,他对美术的特殊兴趣进一步得到发展,阅读美术书籍,参加文艺社团,出画刊,办展览,画抗日宣传画,十分活跃,崭露才华。194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等名家,钻理论,学木刻,习速写,画海报,为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基础。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懂得要重视人文修养,不把艺术当作仅仅是一种手中的技能;懂得人生必须与人民的事业相结合,不把艺术当作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生计行为。1948年秋,他奔赴华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并改用从母姓的名字。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钟涵被安排在革命前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身边工作多年。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班,在吴作人等名师的指导下研习油画。求学期间,他的处女作在《中国青年》发表,参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大厅的壁画制作,画了一幅大油画《毛主席初到陕北》,展览后被收为馆藏。1963年他因创作油画《延河边上》而名声大振,留校任教。文革中,他被打成“走资派”,又因《延河边上》一画被-点名批判,成了“群众-”的对象。他-中断了艺术创作,荒废了10年时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钟涵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进入了创作旺盛期。他创作的油画《东渡黄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为藏画。八十年代画了一批反映黄河和黄河人的作品,探索一种新的门道。九十年代画题更广,将自然、人与历史文化的印记连同个人的的心神意兴熔于一炉,追求一种苍凉中有执着的境界,体现进入审美创造领域的社会人生的精神需要。出版画册《乡土小品》。他的油画受到美术界广泛好评,有评论认为钟涵的油画渐入佳境,呈往上走的趋势,越画越老辣,越画越放松,境界越来越深沉。一般情况下,油画家进入中老年便渐趋衰退,钟涵却相反,是个特例:晚年辉煌。1985年在德国,1988年、1994年在比利时他举行个人画展,颇具影响,引起国际美术界的关注。

一般而言,美术创作与美术史论之间有着严格的学科界线,一个人想在两个学科都有建树或出类拔萃,难乎其难。在中国现当代画家中,能治史治论又有成就者,只有傅抱石等少数几位,钟涵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双管齐下,双秀并立,成果显著的一位大家。1980年,他作为第一批派往赴欧考察的学者,反复观摩西方美术史上的名家名品,直接探究西方美术从古到今的演化变通,并与中国传统美术相融结合,使他大大提升了宏观的历史的文化识度,由此致力于美术史论的研究。他先后出版了研究外国美术的《廊下巡礼》和研究中国美术的《画室来鸽》两本专著,显示出他的学术深度和研究功力。1983年赴日本参加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国美术的开放之路》;1984年参加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院院士会议,发表学术报告《中国美术的三相结构》;1993年被授予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院外籍院士称号。

钟涵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市人大代表等职。

钟涵写给家乡谈自己艺术生涯的一封信中说:“真正的文化艺术及其从业者,应该像萍水之滨盛长的大樟树,它深深扎根于大地上,而伸出茂密的枝叶于辽阔的空中。”钟涵就像家乡的大樟树那样,成为中国当代画苑中一棵挺拔、葳蕤的大树。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官布 (19291984) 蒙古族

下一名人:蔡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