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仓山区人物

孙道华


[公元1922年-1948年]

孙道华,1922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下藤路一个城市贫农的家庭里。孙道华5岁时进私塾,7岁进三一小学就读,1935年进入英华预科,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华中学。

孙道华高度近视,平时总戴着眼镜,他身体消瘦,从外表看是十足的“文弱书生”,但他却不是一个只顾埋头读书的书呆子。面对当时的丑恶的社会现实,他的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1938年夏,英华中学迁往顺昌洋口,美丽的富屯溪畔顿时变得活跃起来,数百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聚集在这里,一起生活学习。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祖国大好河山横遭日军铁蹄的践踏,国民党政府又腐败无能,国家的前途,青年的前途,宗教与人生观,社会问题,都成了同学们的热门话题。

翌年夏天,英华中学成立中共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生的进步活动更加活跃。在这样浓厚的进步气氛下,孙道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他与同学们一道,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进步书籍,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进步活动。1940年,孙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孙道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久,孙道华便先后担任中共英华特支委员、书记。

1943年,孙道华应邀到罗源中学任教。任教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进步活动,进步抗日宣传和教育。他在学生中组织了剧团,演出进步戏剧,如《红色的马》、《压迫》等,还演唱当时流行的许多进步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不仅在城关演出,还深入到乡村进行宣传,撒播抗日的火种。1944年夏,孙道华离开罗源到永安邮电局工作。当时永安是战时东南著名的文化城,进步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孙道华以“改进社”等进步文化团体借阅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如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沈志远的《政治经济学》、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还有苏联的文艺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夏伯阳》、《静静的顿河》、《未开垦的处女地》、《父与子》等。这些书籍对孙道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孙道华回到福州,在找到党组织后,迅速成立了一个特别支部并任书记,隶属于闽江工委。1946年5月,闽江工委在仓山创办“文艺书店”,当时闽中游击队获取了一笔巨款,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开店的资本。面对一大堆崭新连号的钞票,孙道华和书店经理一起忙了几天几夜,把钞票放在地板上磨,放在锅底下擦,那几天,他们都成了“摩擦专家”。以后,孙道华又通过家里开设的小米店把弄旧了的钞票往市面上流通。书店开业后,孙道华又利用在邮局工作之便,将从香港和上海采购的大批进步书籍,转运到各地。这些书刊大部分送给省委、各地委和各系统党的组织学习;一部分则公开放在书店出售,对扩大政治思想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7年3月,孙道华根据区党委提出的“城市为农村服务”的工作方针,深入到福州市郊北门一带开展工作,并迅速成立了中共北门党总支。随后,孙道华先后担任福州第一市委书记和福州市委书记,领导福州地下党组织和福清平潭城工部。在孙道华领导福州市委这段时期,福州、平潭的游击武装斗争得到迅速的发展。平潭建立了潭西、潭北、潭东、潭中四个区委,并在玉屿、土库、伯塘等十几个自然村发展了游击武装,建立武工队。不久,这些武工队发展成为平潭人民游击队。为了加强对福州邻近几个县的领导,孙道华还派遣干部到宁德边区组织游击队,把武装斗争的火种播放向四方。

正当孙道华领导福州党组织积极为迎接解放而忘我工作时,1948年2月,发生了“城工部事件”,孙道华被错杀。孙道华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一生为革命呕心沥血,是一位忠心耿耿执行党的政策,有才能、有眼光、有魄力的优秀干部。人们将永远怀念他,孙道华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庄弃疾朱怀棣袁和平)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孙寿铭